历代三欧文选(征求意见稿) 欧阳萦雪 选注 欧 阳 健 疏解
先君[1]墓表 欧阳修
修不幸,生四岁而孤。太夫人守节自誓,居贫,自力于衣食,以长以教,俾[2]至于成人。而尝告之曰:“汝父为吏,廉而好施,以其俸禄事宾客,常不使有馀,曰‘无以是为我累’。故其亡也,无一瓦之覆以庇其生。然吾何恃而能自守以至是邪?吾于汝父,知其一二而已也,此吾之所恃也。吾之始归[3]也,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,岁时祭祀,则必泣涕曰:‘祭而丰,不如养之薄也。’闲居而御酒食,盛馔则又涕泣曰:‘昔不足而今有馀,其何及也!’吾始一二见之,以为新免于丧而适然[4]耳。既而其后常然,至于终身未尝不然,此吾知汝父之能养也。汝父为吏,尝夜烛治官书,屡废而叹。吾问之,则曰:‘此死狱也,我求其生不得也。’吾曰:‘生可求乎?’曰:‘求其生而不得,则死者与我皆无恨,矧[5]求而有得邪?以其尝有得,知其不求而死者恨也。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,而况世常求其死也。’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,指而叹曰:‘岁行在戌,我将死,不及见儿之立也,后当以我语告之。’其平居教他子弟,亦皆用此语,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其施于外事,接于宾客,或有矜饰[6],吾不能知;其居于家无所事,而其为如此,是其发于中者也。其心诚厚于仁者也,此吾之知汝父之得有后也。汝其勉之!夫士有用舍,志之得施与否不在己,而为仁与孝不取于人也。”修泣而志之,不敢忘。 先君少孤力学,咸平三年进士及第,为通州判官[7],泗、绵二州推官[8],又为泰州判官。正身怀道[9],不及其施,享年五十有九。初赠太子中允[10],今赠某官。太夫人姓郑氏,世为江南名族。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,初封县太君[11],累封乐安、安康、彭城三郡太君。自其子少贱时,治其家以俭约,其后常不使过之,曰:“吾儿多不合于世,俭薄所以安患难也。”修初贬夷陵,太夫人言笑自若,曰:“汝家故贫贱也。”修察其志久而安,故其后立于朝,得不苟容于时。 盖自先君之亡二十年,修始得禄而养。又二十有三年,修为龙图阁直学士、尚书吏部郎中、留守南京[12],太夫人以疾卒于官舍,享年七十有二。修窃自念:为人子而不能识其父,幸而得闻吾母之言,其忍废焉?乃泣血而记之。 欧阳氏自为吉州庐陵人,至予修十有五世矣,沙溪,吾世之家且葬也。故又刻其所记者表于其阡,以告其宗族及乡之人。曰:
而耕而田,岁取百千。而耘而学,久而不获。田何取之?囷仓峨峨[13]。学而取之,簪笏[14]盈家。量功较收,所得孰多?先君之学,获不及时。匪于其躬,而利其后。疾迟几何,善无不报。先君之贻,子修不肖。矧有才子,于何不有?矧我欧阳,世家惟旧。自始氏封,乌程之亭。在北有闻,或冀或青。中显弥长,或吉或衡。势大必分,枝叶婆娑。惟吉旧居,子孙今多。木久而林,有乔其秀。矧我欧阳,扶疏[15]并茂。先君之德,吾母知隆。子修不肖,以俟其宗。以勉同乡,敢及他人。
[1] 先君:欧阳修的父亲,名观,字仲宾,追封崇国公。
[2] 俾:使。
[3] 归:古代谓女子出嫁。
[4] 适然:偶然。
[5] 矧:况且;而况。
[6] 矜饰:矜,自夸;自恃。饰:粉饰;伪装。
[7] 判官:古代官名。唐代节度使、观察使、防御使均置判官,为地方长官的僚属,辅理政事。宋沿唐制,并于团练、宣抚、制置、转运、常平诸使亦设置判官。
[8] 推官:官名。唐朝始置,节度使、观察使、团练使、防御使、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,位次于判官、掌书记,掌推勾狱讼之事。五代沿袭唐制。宋朝时三司下各部每部设一员,主管各案公事;开封府所属设左、右厅,每厅推官各一员,分日轮流审判案件;临安府设节度推官、观察推官各一员;诸州幕职中亦有节度、观察推官。
[9] 正身:端正自身;修身。怀道:胸怀治道。
[10] 中允:官名。汉置,太子官属,又称中盾。南朝宋齐称中舍人。唐贞观复改为中允,属詹事府,掌侍从礼仪,驳正启奏,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。清末废。
[11] 太君: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。唐制,四品官之妻为郡君,五品为县君。其母邑号,皆加太君。宋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、郡太夫人、郡太君、县太君等称。
[12] 南京:宋时南京为应天府,治所在今河南商邱市。
[13] 囷仓:粮仓。峨峨:亦作“峩峨”,高貌。
[14] 簪笏:冠簪和手版。古代仕宦所用。比喻官员或官职。
[15] 扶疏:枝叶繁茂分披貌。
【疏解】 欧阳修之父欧阳观卒于大中祥符三年(1010),次年归葬永丰县沙溪镇之泷冈。母郑氏卒于皇祐四年(1052),次年七月,欧阳修将母柩送归故里,与父亲合葬,因作《先君墓表》。熙宁三年(1070),又将《先君墓表》改写成《泷冈阡表》,刻石立于永丰沙溪父母墓道前,人称为“千古至文”。《泷冈阡表》对《先君墓表》所作改动,除字句略有推敲外,主要是篇首添加“呜呼,惟我皇考崇公,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,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,非敢缓也,盖有待也”一段,篇末添加自己的功名成就与皇考赐爵崇国公、太夫人进号魏国一段,意在光宗耀祖、流芳百世。其叙述父亲廉洁奉公、谨慎吏事、慷慨待人、奉行孝道,母亲守节自誓、教子成才、治家俭薄、仁惠刚毅,都是《先君墓表》原先就有的。从家族文化看,被删去的铭文,对于“耕”、“学”的比较,尤有深意存焉。从眼前效益看,耕似乎更为实惠:“而耕而田,岁取百千。而耘而学,久而不获”。学的收获,甚至很不及时,但对家族素质的提升,对后代的培养,却是不容忽视的,“先君之学,获不及时。匪于其躬,而利其后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