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阳通(?-691),字通师,欧阳询子,潭州临湘(今湖南长沙)人。早孤,母徐氏教以父书。初拜兰台郎,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,封渤海公,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,二年(691)为相,因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,忤诸武意,下狱死。工于楷,父子齐名,号“大小欧阳”。
让夏官尚书[1]表
臣通言:伏奉恩制,以臣为夏官尚书,非常之恩,忽萃庸朽,顾匪服[2]而增腼,奉如丝而自失,臣通中谢[3]。 臣闻思皇多士,必求于俊乂[4]。惟帝念功,不寄于庸保。臣识量凡浅,志业空废,乏刀笔之吏能,无俎豆之经术。徒以积劳为忝,久宦成资,承日月之末光,霑雨露之宏贷。丈二之组[5],每惭于假窃;尺一之制[6],更奖于庸微。俯仰惭惶,屏营反侧。夫以天台峻密,帝猷殷旷,端揆[7]隆于八座[8],枢衡总于万机,非夫贤才,孰能综理?况周官司马,有甲兵之职;汉服珥貂,兼喉舌之任。历观前载,此选尤难,安可以樗栎散才,瓶筲小器,比德陈剑,差踪郑履,岂无惭于谬宠?实有惧于妨官。 今圣历惟新,王化资始。天工其代,帝难所急。伏愿特寝过恩,旁求实用,塞多幸之路,开至公之道,则巨鳞纵壑,朝有得贤之颂;惟鹈在梁,臣无滥官之责。无任惭惧之至,谨诣朝阙奉表陈请以闻。
(《全唐文》卷二百四十四)
[1]夏官尚书:官名。《周礼》载周时设置六官,以司马为夏官,掌军政和军赋。唐武则天光宅元年(684),改兵部尚书为夏官尚书,神龙元年(705)复原名。 [2]匪服:不胜任,不称职。 [3]中谢:臣僚受职或受赏后入朝谢恩。 [4]俊乂:才德出众的人。 [5]丈二之组:组,丝带。指系印的丝带。《汉书》:“方寸之印,丈二之组。” [6]尺一之制: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,故称天子的诏书为“尺一”。 [7]端揆:相位。宰相居百官之首,总揽国政,故称。 [8]八座: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。历朝制度不一,所指不同。东汉以六曹尚书并令、仆射为“八座”;三国魏、南朝宋齐以五曹尚书、二仆射、一令为“八座”;隋唐以六尚书、左右仆射及令为“八座”。清代则用作对六部尚书的称呼。后世文学作品多以指称尚书之类高官。
【疏解】欧阳通因特殊命运,所撰诗文无存,仅《全唐文》卷二百四十四有李峤为欧阳通让夏官尚书表两篇,依范祖禹为司马光草《进资治通鉴表》收《温国文正公文集》例,将李峤让夏官尚书两表收入。李峤时任武后朝宰相,其诗文与苏味道并称“苏李”。
让司礼卿第二表
臣通言:臣受恩怖惧,已荐款诚,而还旨绸缪,未垂矜亮,俯仰跼蹐[1],心魂震荡,臣通诚惶诚恐,顿首顿首,死罪死罪。 臣学艺双缺,心迹两芜,顾常接言友朋,而信未盈缶;陈力官守,而智罕挈瓶[2]。徒以沐道康衢,餐和休历。四方无事,逢圣后之垂衣;百度已贞,得庸夫之高枕。幸承宽大,遂安忝窃。本将荣利求达,不以廉隅自修。厚禄尊官,雅是所溺;陈辞抗疏,岂敢为高?诚以理苟未安,义则不可,何者?器有剂限,物有局量,当其才则事或能济,逾能其分则力所不堪。是以枯木朽株,不荷栋梁之任;謏闻[3]曲学,不为廊庙之资。臣妨贤自久,窃位非今,然自承乏具寮,叨荣散职,虽云尸忝,未甚隳废。至于典司邦礼,出纳王言,徒饬躬而自强,终绝膑而无力。汝作霖雨,既非庸妄所堪;臣为股肱,必致阴阳之失。亏名损实,匪顾身疵;蠹政伤风,将辱朝鉴。诚为贪冒,岂敢自安? 伏愿回日月之明,收云霄之泽,察臣由衷之请,矜臣知止之分,则周庙之器,无惧于盈满;曹人之衣,或免于讥刺。无任惭惧屏营之至,谨诣朝堂奉表以闻。臣通诚惶诚恐,顿首顿首,死罪死罪。 (《全唐文》卷二百四十四)
[1]跼蹐:局促不安。 [2]挈瓶:挈缾,汲水用的小瓶。比喻才智浅小。 [3]謏闻:謏,xiǎo,小。孤陋寡闻。
【疏解】君王新有任用,臣下上表辞让,似为当时之风气,《全唐文》就收录了好些人的让表。观欧阳通之两让夏官尚书,理由是水平不高,识量凡浅,志业空废,乏刀笔之吏能,无俎豆之经术,徒以积劳为忝,久宦成资。为了“塞多幸之路,开至公之道”,恳求收回成命,因怀知止之分,乃有由衷之请。 |